《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3280字。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课时)
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析
(一)、课程标准原文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课程标准解析
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