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2360字。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气压、热胀冷缩等知识有一定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很多学生的空间概念不清晰,为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
设计思想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讲解气压以及气压的变化,通过板图的方式很直观地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再经过学生自己绘图、案例分析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气压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②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③掌握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气温、气压与气流的关系理解热力环流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
1.教法
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板图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你想去海边吹海风,你应该选择白天去,还是晚上去呢?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介绍: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过渡:那么热力环流的过程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初步认识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面积上的空气越多,气压就越大,反之越小。
举例:(板图)
P1>P2,因为P1上空的空气比P2上空的空气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越往高处气压越低。 知识铺垫,有利于下面知识的理解
如果地面两个地方受热均匀,那么两个地方同一高度气压相同。(板图)
假设A、B两地受热均匀,则PA=PB,PC=PD
而实际情况往往不同的地方获得的热量不一样,即冷热不均的情况。我们现在假设A获得的热量比B多,即A的气温比B高,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A地的空气受热膨胀(板图),一部分空气跑到C面上,C上空的空气增多,气压变大,而B地的空气冷却收缩(板图),一部分空气跑到D面以下,D上空的空气减少,气压变小,所以此时PC>PD。
提问:此时,PA、PB的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因为其上空的空气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由于PC>PD,引起高空中的空气由C流向D(板图)(提示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提问:此时PA、PB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PB变大,因为B上面的空气增多,PA变小,上面的一部分空气跑掉了)
此时PB>PA,引起近地面的空气由B流向A(板图)
以上就是热力环流的过程。
其中空气由A流向C,B流向D是空气的垂直运动,由C流向D,B流向A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讨论:PA、PB、PC、PD由大到小如何排列?(强调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进行比较)
先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
通过板图,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提问、讨论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弄清楚气压的概念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