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4(2份)
- 资源简介:
约3670字,含教学设计和同步测试题。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测试题.doc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蕲春县第四高级中学 张雨山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并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3.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4.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我的小伙伴”的故事学习情境,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养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开展研究性调查,掌握社会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和动手、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我的小伙伴”的实例,培养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和社会调查活动,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计算导入,承上启下
【投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2009年和2010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2010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问题:(1)请计算2010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原因。
学生: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
(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测试题
山东省莱州市第五中学 李大伟
一、选择题
1.(原创)由京沪高铁上四位旅客的谈话中,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甲说:“我去北京游览长城刚回”
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北京找工作,但没找到”
D.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答案】B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定义。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经商等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根据以上三个条件判断答案为B。
2.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据表可知,2001~2050年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答案】A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题中表格和所学知识可以确定,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具有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的特点。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
A.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B.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没有大的变化
C.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D.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消失
【答案】C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永久性移民的比例应该是明显减少。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