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300字。
北京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区县学校: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两学时)
课标解读: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目标分解如下: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是普通高中高一年级普通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部分学生已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能自己动手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虽然本班学生层次相差不是很大,但形象思维有些欠缺。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3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2学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