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4950字。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探究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三段四步”导学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采用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之后,给同学们介绍了人口的迁移会导致人口的空间变化,让同学们了解人口的迁移出现的原因,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为什么刃口会迁移及迁移产生了哪些影响等内容。
【导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2.通过方法指导,例题讲解理解、掌握并学会结合具体材料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通过方法指导,例题讲解理解并学会根据具体材料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并制作好导学案,提前一天发放到学生手里,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编写教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习目标,研读课本,勾画做好问题的标注并独立完成学案,并记录好个人的疑难,准备课上的讨论,认真书写,小组长做好指导和督促。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人口迁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准确,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和基本概念,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概念还容易混淆,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很少,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多困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掌握了有关人口增长模式的有关问题。而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除了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来实现,还可以通过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来实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口的空间变化。
板书课题: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目标导学]
PPT展示导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1:板书:一、人口的迁移
提出自学要求,要求通过自学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
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3.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
温馨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2: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出自学要求,要求通过自学理解、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