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360字。
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市是一个地区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在必修一第四章学习过城市的外部形态,而本节是来研究城市的内部结构,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城市,要理解概念区别两者。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还为第二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城市的空间结构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重点以家乡章丘为例展开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总结主要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通过土地拍卖会、画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市是一个地区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在必修一第四章学习过城市的外部形态,而本节是来研究城市的内部结构,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城市,要理解概念区别两者。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还为第二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城市的空间结构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重点以家乡章丘为例展开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总结主要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通过土地拍卖会、画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事物充满新鲜感,自我展示意识强,可以运用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本节内容是对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读图、绘图、总结归纳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自主分析,力求让学生掌握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并归纳出其分布特点。
2.运用实例解释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阅读城市规划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四、评价设计
1. 目标一
(1)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两个方式进行小组活动“分析成都市规划图”,根据“要素寻找的准确性、多样性”等评价因素评价学生发言;通过课堂师生间问答, 90%以上的同学能够说出城市功能区的一般类型,指出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
(2)通过目标达成题,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以举手调查的方式反馈,要求学生总人数的达标率为90%。
2. 目标二
(1)通过师生合作、小组探究的方式分析四个案例,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根据“要素寻找的多样性,语言描述的准确性、规范性”等评价因素进行生评,师评。
(2)通过目标达成题,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以举手调查的方式反馈,要求学生总人数的达标率为90%。
五、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通过在课堂上对典型案例、乡土案例的分析、探究,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自读”、“自议”、“自说”、“自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
3.合作探究法
采取异质分组,一般由6名同学组建一个学习小组,每次活动推选小组代表发言。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地理素养,在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