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1980字。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
陈敦珍
2012-12-1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地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山地的三种类型”
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材料收集;课堂的质疑、合作、探究;课后的作业。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本节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与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感人的解说,增加了真实性、趣味性。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
2.学法
讨论法 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今天,我们要以山地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形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课件展示】《山脉掠影》,让学生浏览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
承转: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投影】图4.9“褶曲示意图”
【设问】“褶皱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从形态上如何去区别它们?”
【读图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