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
(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
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
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
(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材料分析形式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课堂反馈、小结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 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列举几个常见的环境问题案例,围绕展示的案例,提出几个探究问题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地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
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
《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思考】 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
1.识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及其实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3.应用:学会判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模式图,学会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
学生用书[P86~P87]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代:崇拜与依赖环境,人地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3.工业革命以来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 矛盾迅速激化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蔓延全 球,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