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一册学案(15份)
- 资源简介:
2018版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中图版必修2
2018版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1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39.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37.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3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35.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31.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2节城市化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29.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27.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23.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21.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2节工业区位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19.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2节工业区位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18.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3节地域联系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15.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3节地域联系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13.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9.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7.doc
2018版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7061335.doc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知道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
3.掌握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及采取的相应人口政策。(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世界人口增长
阅读教材P4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总趋势
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
(1)工业革命之前:比较缓慢。
(2)工业革命后: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人口持续增长。
(3)20世纪后半叶: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
正误判断:
(1)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
(2)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
(3)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
【提示】 (1)√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因此人口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较低,故人口增长缓慢。
(2)× 世界人口增速加快是从产业革命以后开始的,而产业革命首先是从欧洲发达国家开始的。
(3)× 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教材整理2 人口增长模式
阅读教材P4—P7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第二节 城市化
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主要动力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重点)
3.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及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城市化的概念
阅读教材P32,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具体表现
正误判断:
(1)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 )
(3)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
【提示】 (1)× 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若比重增大,则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但如果农村人口数量增加的更多时,城市化水平仍会降低。
(2)√ 因为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但无论是产业上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还是空间上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均是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为根本的。
(3)√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教材整理2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阅读教材P33—P37前两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第2课时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主要工业区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知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重难点)
3.掌握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材P61—P65前两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工业联系与集聚
(1)工业联系方式:包括产品之间的工业联系和“上下游”的关系。
(2)工业集聚
①意义:节约运费、减少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等,有利于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成因:工业的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3)发展变化
①工业地域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
正误判断:
(1)从生产工序上看,机床厂的布局宜靠近钢铁厂。( )
(2)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各企业存在生产上的工序联系。( )
(3)跨地区、跨国网络公司的目的是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 )
【提示】 (1)√ 机床厂需要钢铁做原料,运输量大,为降低生产成本应靠近钢铁厂布局。
(2)×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各企业是由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的。
(3)√ 跨地区、跨国网络公司的目的是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知道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具备的观念和正确的行为。(重点)
2.理解公众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重点)
3.掌握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转变观念
阅读教材P94—P96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2.资源观
(2)可持续发展资源观: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3.环境观
(1)传统环境观:忽略自然环境的价值。
(2)可持续发展环境观: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4.伦理道德观
(1)传统伦理道德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资源评论
{$comment}